桂东红色印象之:漫漫土陶 情溢普乐
2021-08-26 17:23:12          来源:郴州日报 | 编辑:黄钰坤 | 作者:王冬媛          浏览量:87827

“农忙时节庄户人,闲来柴火烧土窑。”这是湖南省桂东县土陶之乡——普乐镇人的写照。漫步普乐镇,村落沿山而筑,山中有村,村中有窑,窑村一体深藏在绿树的掩映里,陶罐犹如凝固的时间,宁静地躺卧着。横亘在高山之巅的世界海拔最高天生石桥——仙缘桥,千百年来俯视着山下窑火阵阵,炊烟袅袅。

普乐土陶工艺起源于明代,民间作坊代代传承,工艺古老,样式独特。村间小路或溪涧,细碎的陶瓷片层层叠叠,铺成了历史。随手俯拾一片,很轻薄,却又沉重,不知道手中哪片是朱德红军部队兵工厂装载过土硝硫磺的陶缸?哪片是哥哥郭振声寻找革命队伍时挑卖的陶碗?哪片又是妹妹郭润香为红军炖过“红军菜”的陶罐……

▲普乐土陶

1928年8月,一支红军部队进驻普乐镇东水村,走在队伍前头的是一位面容慈和的中年将领与一位消瘦的青年将领,他们便是朱德、陈毅率领的从郴州战略转移的红军部队——红四军二十八团及二十九团余部。

红四军军部驻东水村老荷汾,朱德与陈毅发动群众打土豪、插牌分田,帮助成立东水苏维埃政府,建立农会;设立了红军医院,为红军伤病员及当地老百姓治病疗伤;组建了兵工厂,打造梭镖、台铳、鸟铳等武器,修理部队枪械。

红四军与当地群众鱼水情深。朱德军长常常访贫问苦,赠送算盘给村民李焕章,赠送银链给穷人郭子坤,雨夜送粮给孤寡老人刘葵婆。当地老百姓真情拥护红军,尽管生活贫苦,但仍摘了自家蔬菜送到部队,煨上土辣椒等“桂东煨菜”招待朱军长,还为缺医少药的红军医院送去自制的竹片镊子、竹竿拐杖以及金银花、叶下红等草药,为兵工厂送去陶罐陶缸等器皿。铁匠刘善才等8位手艺人主动参军并进入兵工厂……红四军与普乐人民的深情厚谊,代代传述至今。

红四军军部桂东旧址

当年,领头前往汝城县南洞迎接朱德红四军部队的普乐青年中有一位叫郭振声,时任湘赣边区游击队副队长。

英烈兄妹郭振声、郭润香出生于普乐镇矮排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家中有6名亲人被反动派杀害。

哥哥郭振声常挑陶器到江西上堡等地出售,自幼尝尽民间疾苦,激励了一腔爱国情怀。1927年底,在酃县挑卖陶器寻找革命队伍的郭振声遇到工农革命军老乡陈奇,当即被介绍参加工农革命军教导队。1928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沙田万寿宫将桂东赤卫队改编为湘赣边区游击队,任命陈奇为队长,郭振声为副大队长。是年8月,毛泽东率部来桂东迎接红军大队,在县城唐家大屋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陈奇、郭振声率湘赣边区游击队担负向酃县方面的警戒任务,他们在城西高塘坳阻击国民党阎仲儒师、程泽润师的三个团和桂东挨户团,为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和红军大队的安全转移赢得了时间。1930年秋,郭振声因枪伤未愈,不能随军向井冈山转移,不幸被俘,不久被杀害于汝城,时年24岁。

哥哥浩然正气,妹妹大义凛然。郭润香虽出生不久后被邻村刘家收为童养媳,但她自幼胸怀正义,有胆有识。哥哥郭振声率领游击队活动在湘赣边界,妹妹郭润香则倾力保障游击队后勤,还担任了游击队联络员。粮食欠缺时,郭润香常常用陶罐为队员炖上一锅“红军菜”野菜粥。

哥哥牺牲后,妹妹擦干眼泪继续战斗。1936年4月,郭润香刚秘密安顿好游击队郑木生等29名战士,突然发现国民党军何忠汉部百余人向隐僻点走来,她及时折回报信,游击队战士得以安全转移,而郭润香则被抓住。关押月余后,郭润香英勇牺牲,时年30岁。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普乐有太多英烈的生命随着土陶碎片静静沉入地下,据《桂东县志》记载,全镇有名可考的就有35位之多。岁月荏苒,硝烟远去,唯有红军驻地古屋静静伫立,墙上标语斑驳可见,见证了当年战士革命的憧憬,记录着沉睡逝去的一切。

看今朝繁华盛世隆。普乐窑火阵阵依旧,陶陶罐罐从一代代手艺人手中拉胚塑形,从窑炉中淬火涅槃成器,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五岭山下不老松”方忠宇的货郎担中挑出桂东,从更多网络视频、摄影照片、文化推介中走向全国……

而今在普乐,远来游客总喜欢掬一把黏土,在老陶艺人帮助下揉捏烧制成陶,感受这被列入“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土陶烧制技艺。然后,静静走在老碗厂土陶古窑址、红四军普乐活动旧址群等省级文物保护点,一帧帧拍摄,一页页记录,捡拾一溪老陶片,插满一路映山红,登上仙缘桥,露营齐云山,在山风吹拂下,细细端详一片片土陶,默默重温一个个故事……

责编:黄钰坤

来源:郴州日报

桂东要闻
桂东要闻
热点专题
我要报料

  下载APP